那些年我們參加過的大專盃


   大專盃的重要推手   (海峰棋院楊泰雄院長專訪,董威辰、陸建宇採訪/2016年9月)

在2016大專盃火熱開打前,很高興邀請到海峰棋院楊泰雄院長和我們談談以前大專盃的故事。其實在很早期就已經有大專盃了,可惜當時並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。在過去,大專盃是由幾所有熱忱和有能力的學校舉辦,所以屆數較為凌亂。海峰棋院的出現除了穩定屆數每年舉辦,找到有興趣和熱忱的學校,並提供資金使其可以自由運作,成為大專盃得以生存的重要角色。楊院長談到,當時的圍棋大專盃,因為資金較為拮据,所以主要依賴各校圍棋社的熱忱與支持,還有不以獎金為主的參與者,才成功辦起一屆大專盃。由於科技不太發達,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找、自己做。現在的海報基本上都是電腦繪圖,在他們的時代可沒有那麼好用的東西,只能請人或社團幫忙繪製。在全手工的狀況下完成海報、傳單。

過去和現在的大專盃,最大差別就是經費了,因為沒有錢,所以需要到處拜訪朋友或是寫信給各個單位與公家機關。就算只有一點點心意,他們仍是滿懷感激,並努力與在地商家配合,成為互利的關係,不僅大大的宣傳了圍棋活動,也讓商家們的生意更好。幾年下來,大專盃也稍有成形,可以傳承給各大學自行主辦,楊院長也表示:未來可以多和企業或是當地商家結合,發展複合式產業,讓大專盃能有更多元的模式。若大專盃還需要甚麼協助,都樂意幫忙,也希望大專盃能越辦越好,延續傳承。

在這一次的訪談中,認識了院長,不僅和藹又親切,也是擁有許多經歷和故事的人,希望有機會能和各位棋迷、棋友一起認識楊院長。讓圍棋歷史和現代結合起來,新舊的碰撞產生出新的圍棋世界,並吸引更多人認識圍棋、參與圍棋、並熱愛圍棋!
 

 

↑民國69年大專盃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↑民國76年大專盃盛況


   圍棋人才的發源地   (許饒和老師專訪,李至蕙採訪/2016年9月)

許饒和老師,為中華棋院暨兒童圍棋道場的創辦人,許老師分享自身經驗,認為自己的棋力在大學之後開始進步,相較於高中更有空閒時間從事圍棋活動。回憶起40多年前參加大專盃印象最深刻的事,當時他就讀於台大,透過大專盃這項活動,他認識了很多會下棋的學長學弟,更因此對之後圍棋社內的活動很感興趣,而台大獲得了多次的團體冠軍。在那個年代,業餘頂尖好手中最有名的就是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林聖賢老師,現為職業棋士八段,以及吳清源的哥哥吳滌生老師。   
 
談起大專盃對當時各校圍棋社的意義,許老師特別有感觸,他認為這些大專棋手,將來都是在社會各領域有一定成就的人,例如大學教授、企業家、從政,社會菁英會下圍棋帶來了不同的意義,圍棋的文化水平會展現在他的棋中,呈現思想性的圍棋,提升了圍棋的境界。「他們和職業棋士不同,職業棋士投注在圍棋裡面,但是大專社團是圍棋加上他的專業領域,所以在各行有一定的影響力,像是何信仁理事長在提倡圍棋方面有很大的貢獻,翁明顯董事長也是台大畢業的,圍棋下的好,後來成為大企業家之後創辦台灣棋院,所以大專生要對自己有抱負,將來回饋在棋界,提升圍棋文化內涵。」

許老師認為,未來以圍棋為職業的人會越來越多,例如教棋、以圍棋為素材創作小說或電視劇,很需要大專畢業生選定某個素材,加強圍棋推廣這領域,對圍棋界有所貢獻。韓國的圍棋蓬勃興起後,電視圍棋引發了學圍棋的熱潮,其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多來自大學生,大專圍棋好手都有展現舞台的機會。關於圍棋將來的發展,除了教導小朋友下棋之外,還可以推廣至成人的教學,成為國民非常好的休閒娛樂,甚至是文化交流的工具,所以可以從電視台、媒體、社團,包含將來老人社會的圍棋也可以好好提倡,許老師勉勵大專生以此為己任,將來可以結合圍棋與自身專業,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領域。
 
↑民國77年大專盃,新生報舉辦。
 

   重溫舊夢的美好回憶   (施懿宸、劉耀文老師專訪,李至蕙採訪/2016年9月)
施懿宸老師,業餘六段,現為台北大學助理教授。談起大專盃對他的意義,他下了一個註解是「重溫舊夢」。回憶起小時候很早就接觸圍棋,幸運的被擢拔培養,甚至有機會跟隨林海峰老師到日本精進棋藝,但因為家人希望他專注在學業上,而與成為職業棋士的圍棋之夢擦身而過。於是,在國高中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碰棋,也不太願意談圍棋。

重新接觸圍棋的契機,是因為接了交通大學的圍棋社社長,需要與社員之間互動、教棋和辦活動。當時找回了對圍棋的熱情,參加過許多次大專盃,曾獲得三屆個人組冠軍,擔任社長期間,還帶領交大奪得團體賽冠軍,覺得自己寶刀未老,但更重要的是,在比賽中結識了同樣喜愛的棋友,尤其和劉耀文、王允中、余承叡交情特別好,老師還說,黃士傑博士(Aja Huang)是他當年的學弟,要是沒有經歷過圍棋社這一段,現在也不會研發出AlphaGo。
懷抱著小時候曾有的圍棋夢,經過了國高中很長一段時間也比較能釋懷,老師決定到了大學再給自己一次機會,於是他在二十八歲參加職業棋士考試,即便當時就讀博士班還要當助教,仍以平常心看待,比賽戰績為前六盤三勝三敗,後來九連勝,最終加賽輸給王允中,無緣晉升為職業棋士。「但我不後悔,我認為這是上帝安排的美好的旨意。」老師堅定的說道,他的師父沈君山老師說過:「追二兔不得一兔。」雖然他被迫只能追一兔,卻在過程中尋覓出自己真正想要的——致力於學術研究,「圍棋對我來說是我的嗜好,經過大專盃把這個嗜好找回來,是一輩子的。『勝固欣然,敗亦可喜。』這是我現在面對圍棋的態度。」透過圍棋與棋友之間產生深厚的情感,老師最後說道:「感謝曾經歷過這些,有了美好的經驗,也遇到很多貴人。」因為圍棋,許多人因此而相遇,成就了一生的緣分。
 

↑2001年東京。第二屆中日大學生圍棋交流賽

劉耀文老師,職業五段,分享自己就讀台大時參加大專盃的經驗,他認為大專盃可以為校爭光,個人組前幾名的選手還能代表台灣到日本參加中日交流賽,他和施懿宸老師都曾榮獲冠軍,成為代表,「當時我們比團體賽都沒有輸過呢!」聊起大學生的圍棋文化,已融入生活的一部份,大學有自由度又有舞台,尤其大專盃有推波助瀾的作用,可以與棋友切磋,幫助自己的棋力提升。關於大專盃對自己的意義,老師回憶起國高中拚升學,沒時間下棋,上大學之後又燃起競爭的欲望和雄心,曾經遇過的戰友都是難能可貴的。考上職業棋士後,在比賽、講棋、教棋之中,「我已成為完完整整的圍棋人,很滿意現在的生活,快樂而充實。」

即便實現了職業棋士的夢想,老師仍相當懷念大學下棋的時光,記得當下的情景、與誰對弈、某盤棋的經過,一切都還歷歷在目。「大專盃影響我一輩子,給了我自信,也拉近棋友之間的距離。」甚至遇到年紀相仿的棋手,老師還會問說,有沒有參加過大專盃,是哪一年?在哪裡比賽?大專盃是屬於大學生專屬的比賽,也是許多棋友共同的回憶。
 
↑2003年東京。劉耀文與施懿宸代台灣參加第一屆國際學生圍棋王座賽